最新公告: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
招商热线: 138-2829-8989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138-2829-8989

手机:138-2829-8989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尖嘴岭56号之二

电话:0759-3470188

邮箱:964610845@qq.com

月饼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月饼文化
月饼的文化

    在中华食苑中,糕点以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占有一席之地。平日糕点属于一种附带食品,到了年、节,特别是中秋节,“糕点”(月饼)就成了喜庆礼品及金秋良宵桌上摆放的吉祥佳品。在历史长河中,糕点以其独特传统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京式、广式、苏式、滇式、潮式、闽式、宁式、高桥式等体系。

    我国糕点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在殷商时代周武王伐纣派闻太师带兵出征。闻太师深知“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为了减少埋锅造饭的时间,命令部下做了一种叫“糖烧饼”的干粮,这种糖烧饼就是最早的糕点,这也是我国糕点的起源。后来有的地方曾有供奉闻太师的庙宇,并把闻太师尊为糕点业的鼻祖。

    我国从历史上就有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东晋权臣庚亮有“南楼赏月”诗、南朝梁元帝赋有《江上望月》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迫夜寒”。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东汉《礼记》中言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牶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安史之乱”以后,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平凡百姓家。中秋月圆时,民间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后来这种圆形甜饼即演变为“月饼”。

    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有一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中秋之夜起义抗金,才开始吃月饼。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他远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团圆”对人们来说日显珍贵。赏月、吃月饼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宋史·太宗记》记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对此记述颇详:“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孙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延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至如铺席之家,亦登上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很相似。

    月饼象征团圆。明《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卖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月饼”从属于糕点,归类为食品,但它却是最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糕点。

    昆明的糕点生产,清代已有相当的水平,主要是来自清宫御膳房的厨师以及来自广东、江浙等沿海一带的点心师傅,他们结合本地糕点的制作工艺,博采南北众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滇式糕点。尤以清咸丰年间昆明“合香楼”的火腿饼,清末“吉庆祥”的火腿四两砣最有名气。因“饼”的名气,“合香楼”求得了慈禧太后题写的匾牌,“吉庆祥”得来书法家陈荣昌撰写的“吉庆祥陈记”招牌和“尘飞白雪”、“玉屑金泥”的墨宝。

    云南的火腿月饼最早由“合香楼”创制,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合香楼”的创立者是清朝咸丰年间朝廷派到云南的巡抚舒兴阿带到昆明专为其制作膳食的大师傅胡善、胡增贵父子(满族人)。以后舒兴阿被革职回家,胡善父子留在昆明自开糕点铺,取名“合香楼”。胡善能烹饪各种宫廷名菜,胡增贵则特别擅长白案和糕点制作。因“合香楼”在糕点制作中结合了汉、满、蒙和云南的糕点制作特点,而且又继承和发扬了宫廷糕点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式样精美、香甜适度的特点,糕饼问世以后就得到昆明各届的称赞。一次慈禧作寿,各地纷纷敬献寿品。胡师傅为了感谢清廷的恩典,遂用云南著名的宣威火腿拌白糖、蜂蜜等原料为馅,制作出火腿饼并配上“合香楼”糕点奉献给太后,太后吃了颇为满意,并在舒兴阿的请求下亲自为“合香楼”题写匾牌。
  创立于清朝末期的(1907)的昆明“吉庆祥”,其创立师傅原在“合香楼”当过学徒,在糕点制作上博采众家之长,特别是在火腿月饼的制作上独具特色,他研制出的“火腿四两砣”,选料精良,制作精细,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口感极好。加之服务周到,在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昆明颇有名气,并蜚声东南亚

  一带。那时就有马帮在“中秋”之即,靠人背马驮送往边境销售。民国时期云南总督岑毓英的太夫人最喜欢吃“吉庆祥”的火腿四两砣,又因该店老板与军阀结亲,因此达官贵人中秋送礼都选择“吉庆祥”的月饼。吉庆祥因此后来居上,名气超过“合香楼”。1956年公私合营时吉庆祥合并了“合香楼”等13家厂店
  
  可以说,滇式火腿月饼由“合香楼”创制,由吉庆祥继承和发扬。云腿月饼作为滇式月饼的代表在全国各地备受青睐。

  经过历史的演变,月饼的内涵丰富了,身份提高了,它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感。

  现代月饼在包装装潢上也大为讲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月饼包装从档次上说也在不断攀升,在工艺制作上趋向精美,月饼文化的再现很多都体现在了月饼包装设计方面。月饼包装设计中大多包含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绘画、书法、诗词、雕塑,现代设计还加进了电脑制作等;月饼包装材料也日趋考究,已经在原有的纸张、纸盒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了木制、铁制、塑制、竹制等包装,其形状花样翻新,使月饼包装更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体现出了“月饼文化”的历史性、传统性和时代感。
 
  现在“月饼文化”也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近几年在市场上出现了水果月饼、鲜花月饼、豆类月饼、食用菌月饼、低糖月饼等,从而把“月饼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