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8-2829-8989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尖嘴岭56号之二
电话:0759-3470188
邮箱:964610845@qq.com
月饼:团圆文化的象征
循环往复的民俗模式既是一种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也是将我们连结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纽带,是我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元素。它使我们有一种文化归属感,使我们的精神不会失去某种必需的基本依托,使我们活得踏实充盈、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中秋节吃月饼正是这样一种民俗模式。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祭祀完月神之后,月饼就成为一种美味的食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后来,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这就是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吃的一种食物,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月饼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费品。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月饼文化更是内涵深厚。
“月饼”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
月饼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是在明代。明代刘侗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家家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帝京景物略》说:“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臞仙神隐书》也提到:“(中秋夜)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从这些早期的记载还可见到,月饼一开始就是相互馈赠的社交礼物,而且分量颇大,必须众人分而食之,蕴含了中国伦常与共食制度的精神,和现代月饼愈做愈小的趋势大相径庭。由明代至清代,这种大月饼还盛行了几百年,《红楼梦》中贾母吃的“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出自宫廷御赐,据考证就是个大月饼。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赏月,叙述无遗。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月饼这一食文化和食俗深入人心,是月饼长久的真正原因。月饼同中秋节一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将会是中国人永远喜欢的传统食品和节日礼品。
上一条 : 【中国传统礼仪:月饼文化】
下一条 : 月饼的保质期是多长时间?